据粗略统计,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甜甜的故事正是众多海外中文学习者的缩影。
持续升温,大有可为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表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也是促进民众相知相通、交流互鉴、消除障碍、弥平鸿沟、达成心灵共鸣、实现发展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国际中文教育在当今时代大有可为”。 切实的数据为钟英华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在日前在京举办的“2020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启动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透露的这组数据从侧面印证了国际中文教育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文热”持续升温,各国对中文教师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面对师资短缺的情况,培养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师资势在必行! …… 本土中文教师:期待通过培训提升自我 “作为新手教师,中文教学并不像我想象得那么容易,很希望能得到专家和资深教师的建议,这将对我帮助很大。”亚美尼亚本土中文教师宋娜表示。 吉尔吉斯斯坦本土中文教师乌森巴耶娃·吉勒德孜说,虽然自己在中文教学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本国教授中文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是面临的最大困难。 匈牙利本土中文教师如意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在线教学手段的发展,中文教学将更加多元化,本土中文教师如何系统地向学生提供指导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 不少本土中文教师表示,自己虽然在用母语教授学生中文上有些优势,但同样需要不断汲取新的中文教学知识和方法,尤其面对新技术和新形势,亟需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为自己“充电”。 来源:人民网、中新网、星洲日报、语合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数十位学员的成功案例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我们的培训“专业”、“靠谱”! ☆新一期“本土中文师资”证书班2022年4月17 & 24号开班!☆ 为提升加拿大中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中文“教”与“学”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加拿大中文教育学会暨加拿大GTA汉语考试服务中心定期举办“本土中文师资”证书班。 培训模式: 🖱💻线上理论研讨+✍️📝线下作业及实习 🍁线上🍁 |
《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简明读物,文字通俗浅显,内容丰富。作者以简洁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勾画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涉及中国的地理概况、历史发展、学术思想等。 《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既可作为大学公共课的教材,也是一部提高文化素养的简明读本。 下载链接 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程裕祯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目录 第一章 简 论 一、文化与中国文化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第二章 地理概况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二、中国历代疆域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四、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第三章 历史发展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二、三皇五帝 三、夏代文明 四、商周社会 五、春秋战国 六、秦汉帝国 七、魏晋南北朝 八、隋唐五代 九、宋元明清 十、近代历史 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四、姓氏混杂与谱牒 五、全国姓氏数量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第五章 汉 字 一、汉字的产生 二、现存最早的汉字 三、石鼓文 四、汉字的结构——六书 五、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六、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第六章 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 二、老庄思想 三、墨家学说 四、法家学说 五、汉代经学 六、魏晋玄学 七、宋明理学 八、清代朴学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二)祖先崇拜及祭祀 (三)君师圣贤崇拜及祭祀 二、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二)中国佛教的宗派 (三)喇嘛教源流与达赖、班禅 (四)反佛思想和灭佛斗争 (五)佛教与中国文化 (六)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三、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发展与宗派 (三)道教文化和道教胜迹 四、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教义 (二)伊斯兰教的宗派斗争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五)现存伊斯兰教胜迹 五、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与分裂 (二)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 (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二、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三、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四、古代的家庭教育 五、清代的学塾教育 第九章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四、科举制的影响与功过 | 第十章 典籍藏书 一、经书 二、史书及其类别 三、类书和辞书 四、方志 五、官藏与私藏 六、版本与善本 七、图书分类 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 一、天文与历法 二、农学 三、算学 四、医学 五、地学 六、四大发明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 一、古代城池 二、宫殿建筑 三、帝王陵寝 四、万里长城和关隘 五、古代桥梁 六、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一)中国园林的种类和历史发展 (二)中国国林艺术的特点 (三)历史名园一瞥 七、宗教祭祀建筑 八、装饰性建筑 九、衙署与会馆 十、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十一、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 一、诗词作品及诗人 二、散文及其作者 三、辞赋及其作者 四、戏剧及戏剧家 五、小说及小说家 第十四章 各类艺术 一、书法艺术 二、雕塑艺术 三、戏曲艺术 (一)戏曲的发展与种类 (二)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四、绘画艺术 (一)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画论的几个问题 五、民族音乐艺术 六、楹联艺术 第十五章 精美器物 一、玉器 二、青铜器 三、瓷器 四、文房四宝 第十六章 风俗习惯 一、茶酒与烹调 二、衣冠服饰 三、婚俗与葬俗 四、民族祥瑞动物 五、名贵花木 六、民族节日 (一)春节 (二)灯节 (三)三月三 (四)清明节 (五)端午节 (六)乞巧节 (七)中秋节 (八)重阳节 (九)腊八节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一)十二生肖 (二)数字迷信 (三)方向与颜色迷信 (四)避讳之俗 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二、海 |
2019年1月《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通知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将于2019年1月5-6日(2天)、1月12-13日(2天)在官方所属海内外考点举办,通过《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笔试的考生可报名参加,面试分为常规版和本土版,通过本土版笔试的考生须报名参加本土版面试,本土版面试仅在1月6日举行。小语种面试将在报名时间段内陆续上线。现将面试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考试报名
1.报名对象:《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笔试合格考生
2.报名时间:2018年11月26日-12月14日
3.考试时间:2019年1月5-6日(2天)、1月12-13日(2天)
注意:本土版考试只在1月6日举行。
面试考位有限,考位报满的考点将提前结束报名。
4.报名网站:www.chineseteacher.org.cn
5.考费支付:报名系统将于12月14日中午12时关闭,请考生在此前完成网上缴费,否则报名无效。报名海外考点的考生可联系考点交纳考试费。考生完成缴费后不可退费、变更考点和考试日期。由于每天考位数量有限,请考生尽可能在报名同时完成缴费,以确定考位,如所报考点考位报满将无法缴费。
6.打印准考证:考生可于2018年12月28日开始打印准考证。请考生务必在考试日前打印准考证,考试当天将无法打印。未携带准考证者禁止进入考场。
二、考试内容和面试要求
参见《<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
三、成绩查询
考生可于考试结束后20个工作日(自2019年1月13日考试结束后算起)登录www.chineseteacher.org.cn,输入准考证号码和姓名查询成绩。成绩通过的考生请在成绩公布后的两年内申请证书,逾期成绩作废,无法再申请证书。
2.《<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3.《<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修订版)》.朱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跨文化交际》.祖晓梅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真题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7.《国际汉语教师经典案例详解》.人民教育出版社
汉考国际
2018年11月23日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将于2019年1月5-6日(2天)、1月12-13日(2天)在官方所属海内外考点举办,通过《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笔试的考生可报名参加,面试分为常规版和本土版,通过本土版笔试的考生须报名参加本土版面试,本土版面试仅在1月6日举行。小语种面试将在报名时间段内陆续上线。现将面试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考试报名
1.报名对象:《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笔试合格考生
2.报名时间:2018年11月26日-12月14日
3.考试时间:2019年1月5-6日(2天)、1月12-13日(2天)
注意:本土版考试只在1月6日举行。
面试考位有限,考位报满的考点将提前结束报名。
4.报名网站:www.chineseteacher.org.cn
5.考费支付:报名系统将于12月14日中午12时关闭,请考生在此前完成网上缴费,否则报名无效。报名海外考点的考生可联系考点交纳考试费。考生完成缴费后不可退费、变更考点和考试日期。由于每天考位数量有限,请考生尽可能在报名同时完成缴费,以确定考位,如所报考点考位报满将无法缴费。
6.打印准考证:考生可于2018年12月28日开始打印准考证。请考生务必在考试日前打印准考证,考试当天将无法打印。未携带准考证者禁止进入考场。
二、考试内容和面试要求
参见《<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
三、成绩查询
考生可于考试结束后20个工作日(自2019年1月13日考试结束后算起)登录www.chineseteacher.org.cn,输入准考证号码和姓名查询成绩。成绩通过的考生请在成绩公布后的两年内申请证书,逾期成绩作废,无法再申请证书。
- 参考用书
2.《<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3.《<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修订版)》.朱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跨文化交际》.祖晓梅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真题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7.《国际汉语教师经典案例详解》.人民教育出版社
汉考国际
2018年11月23日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为海外教师的培养问题提供了参照标准,也为汉语教师培养的本地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学术依据。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海外汉语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大标准下载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海外汉语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大标准下载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刘利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转折,不仅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展望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解放思想,开疆拓土,创建对外汉语教学新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招收外国学生的院校也在不断增加。在王力、吕叔湘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共同推动下,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宣告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正式创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可以说基本构建完成,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要进展。
一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学科理论创新上,吕必松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著,其中于1978年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理论堪称标志性成果。这一理论就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进行了整体的宏观规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国外语言教学新思想和新理念的引进。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直接推动了汉语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的创新。在“功能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学者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刘珣、邓恩铭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就是这一教学理念创新带来的成果。此后,在语言技能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者们提出了综合教学和分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初级汉语课本》《现代汉语教程》等教材就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是“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研制与推广。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成立“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研发标准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考试,即“汉语水平考试”(HSK),逐步形成了由低到高的考试系列。HSK考试系列的研制,满足了世界上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汉语考试需求,通过科学化的测试使汉语考试具有了更高的信度和效度,对汉语走向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是对外汉语教学标准和大纲的研制。如《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研制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等。上述系列大纲的推出,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实事求是,立足本体,探索体现汉语特点的学科之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汉语教学界进一步解放思想,学术争鸣空前活跃。这一时期,出现了多次学术思想大讨论,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属性”和“语言教学属性”的讨论,学科性质和内涵的讨论,学科理论的讨论,以及“字本位”与“词本位”的讨论等。学术争鸣带来了学科的进步。通过大讨论,人们逐渐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学科属性。90年代的“字本位”和“词本位”教学之争,不仅仅是不同教学方法的论争,而且也是关涉汉语教学是继续跟随西方语言学理论亦步亦趋,还是走一条回归汉语本质和特点的教学路子的根本性问题。这次大讨论体现了汉语教学界对于回归和探索反映汉语自身特点的教学路子的努力和追求,使人们深化了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特点和特色的认识,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逐渐成熟和学科自信。
3.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战略转型
改革开放与世纪之交的20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汉语大踏步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也实现了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全方位转型。转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教问题”。为解决“三教问题”,2007年,国家汉办会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以及《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并付诸实施。汉语国际教育标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的汉语国际传播不仅需要硬实力,还要凭借科学的标准来建设语言推广的软实力。因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不仅为解决海外教师的培养问题提供了参照标准,也为汉语教师培养的本地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学术依据。《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则为海外汉语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汉语国际教育史上,特别值得称道的一件大事,就是孔子学院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孔子学院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升级的新阶段。孔子学院密切结合当地需求,走进海外高校,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为当地培养了高质量师资,开发了高水平教材,为海外的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沟通中外文化和促进贸易交流的重要桥梁。
汉语国际教育的转型,推动了学科建设的不断创新。一是学科建设更加贴近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在孔子学院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需求,努力为这些国家培养通晓中外语言文化的本地人才。二是汉语国际教育积极参与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质量,努力将汉语国际教育建设成为一流学科。三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创新,学科层次不断提升,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总之,学科建设的进步,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也大大提升了自身服务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的能力。
4.把握机遇,乘势而为,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新发展
在看到繁荣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第一,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学科自身建设上,都相对滞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事业繁荣发展、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严重影响着汉语国际教育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在学科定位和内涵的认识上一直不够清晰。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语言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也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中国文化。认识上模糊不清,学科发展就难免方向不明。
第三,孔子学院在“中国威胁论”和“冷战思维”的思潮影响下,正面临文化的冲突和挑战。面对这些冲突和挑战,学术界还没有贡献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后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新时代对汉语国际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汉语国际教育如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如何为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科支持和服务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为此,我们认为,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亟须强化学科建设。在学科定位上,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继承和转型,重构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就是不拘泥于传统学科理论的框式,继承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础理论,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拓宽学科范围和研究领域,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重建。学科的定性、定位明确了,学科建设才能方向明确,健康发展。
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海外教师教育问题、汉语通用教材和国别教材问题、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问题等,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理应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方案和对策,为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国家在孔子学院布局上,正在调整重发达国家、轻发展中国家的格局,力求与国家“一带一路”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对接。当此之际,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学科,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助力孔子学院建设,通过汉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与“一带一路”相关中外企业合作,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应用型人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中进一步彰显自身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以“汉语国际教育”为名称的新学科。这不只是学科名称的转换,也反映了学科内涵的更新和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历经40年的洗礼,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态势,形势令人鼓舞,这一切都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新时代里,汉语国际教育无论是作为事业还是作为学科,都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让我们珍惜机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把汉语国际教育这项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转折,不仅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展望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解放思想,开疆拓土,创建对外汉语教学新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招收外国学生的院校也在不断增加。在王力、吕叔湘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共同推动下,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宣告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正式创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可以说基本构建完成,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要进展。
一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学科理论创新上,吕必松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著,其中于1978年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理论堪称标志性成果。这一理论就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进行了整体的宏观规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国外语言教学新思想和新理念的引进。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直接推动了汉语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的创新。在“功能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学者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刘珣、邓恩铭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就是这一教学理念创新带来的成果。此后,在语言技能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者们提出了综合教学和分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初级汉语课本》《现代汉语教程》等教材就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是“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研制与推广。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成立“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研发标准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考试,即“汉语水平考试”(HSK),逐步形成了由低到高的考试系列。HSK考试系列的研制,满足了世界上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汉语考试需求,通过科学化的测试使汉语考试具有了更高的信度和效度,对汉语走向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是对外汉语教学标准和大纲的研制。如《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研制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等。上述系列大纲的推出,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实事求是,立足本体,探索体现汉语特点的学科之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汉语教学界进一步解放思想,学术争鸣空前活跃。这一时期,出现了多次学术思想大讨论,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属性”和“语言教学属性”的讨论,学科性质和内涵的讨论,学科理论的讨论,以及“字本位”与“词本位”的讨论等。学术争鸣带来了学科的进步。通过大讨论,人们逐渐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学科属性。90年代的“字本位”和“词本位”教学之争,不仅仅是不同教学方法的论争,而且也是关涉汉语教学是继续跟随西方语言学理论亦步亦趋,还是走一条回归汉语本质和特点的教学路子的根本性问题。这次大讨论体现了汉语教学界对于回归和探索反映汉语自身特点的教学路子的努力和追求,使人们深化了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特点和特色的认识,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逐渐成熟和学科自信。
3.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战略转型
改革开放与世纪之交的20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汉语大踏步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也实现了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全方位转型。转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教问题”。为解决“三教问题”,2007年,国家汉办会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以及《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并付诸实施。汉语国际教育标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的汉语国际传播不仅需要硬实力,还要凭借科学的标准来建设语言推广的软实力。因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不仅为解决海外教师的培养问题提供了参照标准,也为汉语教师培养的本地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学术依据。《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则为海外汉语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汉语国际教育史上,特别值得称道的一件大事,就是孔子学院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孔子学院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升级的新阶段。孔子学院密切结合当地需求,走进海外高校,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为当地培养了高质量师资,开发了高水平教材,为海外的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沟通中外文化和促进贸易交流的重要桥梁。
汉语国际教育的转型,推动了学科建设的不断创新。一是学科建设更加贴近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在孔子学院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需求,努力为这些国家培养通晓中外语言文化的本地人才。二是汉语国际教育积极参与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质量,努力将汉语国际教育建设成为一流学科。三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创新,学科层次不断提升,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总之,学科建设的进步,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也大大提升了自身服务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的能力。
4.把握机遇,乘势而为,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新发展
在看到繁荣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第一,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学科自身建设上,都相对滞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事业繁荣发展、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严重影响着汉语国际教育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在学科定位和内涵的认识上一直不够清晰。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语言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也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中国文化。认识上模糊不清,学科发展就难免方向不明。
第三,孔子学院在“中国威胁论”和“冷战思维”的思潮影响下,正面临文化的冲突和挑战。面对这些冲突和挑战,学术界还没有贡献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后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新时代对汉语国际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汉语国际教育如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如何为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科支持和服务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为此,我们认为,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亟须强化学科建设。在学科定位上,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继承和转型,重构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就是不拘泥于传统学科理论的框式,继承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础理论,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拓宽学科范围和研究领域,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重建。学科的定性、定位明确了,学科建设才能方向明确,健康发展。
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海外教师教育问题、汉语通用教材和国别教材问题、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问题等,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理应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方案和对策,为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国家在孔子学院布局上,正在调整重发达国家、轻发展中国家的格局,力求与国家“一带一路”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对接。当此之际,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学科,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助力孔子学院建设,通过汉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与“一带一路”相关中外企业合作,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应用型人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中进一步彰显自身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以“汉语国际教育”为名称的新学科。这不只是学科名称的转换,也反映了学科内涵的更新和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历经40年的洗礼,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态势,形势令人鼓舞,这一切都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新时代里,汉语国际教育无论是作为事业还是作为学科,都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让我们珍惜机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把汉语国际教育这项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一、“小儿科”论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三、“应用语言学学科”论
四、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第二节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二、学科地位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四、学科理论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 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筘
一、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基础篇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
习得篇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教学篇
第七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第八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第九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
结语篇
第十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
绪论篇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一、“小儿科”论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三、“应用语言学学科”论
四、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第二节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二、学科地位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四、学科理论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节 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筘
一、新世纪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二、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基础篇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
习得篇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教学篇
第七章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第八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上)
第九章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
结语篇
第十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
教材:《现代汉语》 关键词: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三、现代汉语方言 附录一 现代汉语主要方言区示意图 附录二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语音主要特点表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五、现代汉语的地位 思考和练习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一、历史的回顾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三、推广普通话 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思考和练习三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二、语音单位 三、记音符号 附录一 汉语拼音方案 附录二 国际音标简表 附录三 三种记音符号对照表 思考和练习 第二节 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 二、声母辨正 附录一 n、l偏旁类推字表 附录二 zh、ch、sh和z、c、s对照辨音字表 附录三 f和h对照辨音字表j 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节 韵母 一、韵母的发音 二、押韵和韵辙 三、韵母辨正 附录一 en和eng,in和ing对照辨音字表 附录二 uen和ueng、ong对照辨音字表 附录三 ün和10ng对照辨音字表 思考和练习三 第四节 声调 一、调值和调类 二、普通话的声调 三、古今调类比较 四、声调辨正 附录汉语方言声调对照表 思考和练习四 第五节 音节 一、音节的结构 二、拼音 附录普通话声韵配合表(音节表) 三、音节的拼写规则 附录《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摘要 思考和练习五 第六节 音变 一、变调 二、轻声 三、儿化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思考和练习六 第七节 音位 一、音位简说 二、普通话音位 思考和练习七 第八节 朗读和语调 一、朗读 二、语调 思考和练习八 第九节 语音规范化 一、确立正音标准 二、推广标准音 附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 思考和练习九 本章附录同韵字表(同音字表) | 第三章 文宇 第一节 汉字概说 思考和练习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一、现行汉字的前身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附录汉字形体的演变 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一、结构单位 二、造字法 思考和练习三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一、汉字改革问题 二、汉字的整理 三、汉字的标准化 思考和练习四 第五节 使用规范汉字 一、掌握整理过的汉字 二、纠正错别字 附录一 常见的别字 附录二 容易读错的字 附录三 常见的多音字 附录四 简化字总表(第一表、第二表) 附录五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思考和练习五 第四章 词汇 第一节 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 一、词汇 二、词汇单位 三、构词类型 思考和练习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 二、词义的构成 三、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 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 二、义素 思考和练习三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一、语义场 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思考和练习四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 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思考和练习五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三、行业语、隐语 思考和练习六 第七节 熟语 一、成语 二、惯用语 三、歇后语 思考和练习七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二、词汇的规范化一 思考和练习八 本章附录一 词典和字典 本章附录二 词语解释 |
语言学基础 教材:《语言学纲要》 关键词:索绪尔、形态、范畴、符号、能指、所指、洋泾浜…… |
目录
导言
一 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 语言学的功用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第二节 音响
第三节 发音
第四节 音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第三节 聚合规则
第四节 变换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第五章 词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第三节 书面语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话音的发展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导言
一 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 语言学的功用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第二节 音响
第三节 发音
第四节 音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第三节 聚合规则
第四节 变换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第五章 词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第三节 书面语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话音的发展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Archives
January 2021
July 2020
March 2020
December 2019
October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